本文目录一览:
- 1、牙齿做根管治疗第一次,棉花塞了2天后开始痛,怎么回事啊
- 2、根管治疗牙齿里放的棉球可以撤掉不要吗?请看补充说明。请懂的人回答...
- 3、昨天牙齿做了根管治疗,开髓了并往里面塞了药和棉花,然后拿补牙材料封上...
- 4、牙齿钻后医生往牙洞里塞的药棉花是什么药
- 5、根管治疗最后一步,只用棉花填充牙洞正常吗
牙齿做根管治疗第一次,棉花塞了2天后开始痛,怎么回事啊
一般慢性牙髓炎,牙齿内部压力比较小,打开牙齿后,拔除神经可直接封药。但是急性牙髓炎,牙齿内部压力大,需要开口引流,缓解压力。一般三天即可,但不排除有些因素下,三天仍然压力大,需要继续引流,或疏通引流通道。
如果是一般性的涨疼是正常的,前三天是这样,但如果你发现是疼得很厉害而且牙肉肿胀,就要再去医院找医生。最近别吃硬的,辣的,甜的,冰的。
埋药之后特别疼,这应该是在清理的过程中导致炎症扩散造成的。正常情况下,根管治疗应该症状越来越缓解,不会疼痛难忍。如果疼痛难忍,可能是治疗方案错误,应该把症状向医生反应一下,让他修改治疗方案。
你的牙齿确实还是有炎症的 是因为还没有治疗完呢!问题二:根管治疗后牙齿还痛怎么办,可以去找医生吗 根管治疗就是把牙根的血管神经全部杀死,清除干净牙根内的牙髓,包括坏死物质,然后再消毒和充填。
根管治疗牙齿里放的棉球可以撤掉不要吗?请看补充说明。请懂的人回答...
1、不是麻醉用的,根管治疗没有***步骤,这是药棉,里面含有一些药物成分,一般根管治疗后1小时不能进食,包括水。这个药棉需要保持7天后才能拿出,做下一次治疗,再换一块新的药棉进去。
2、没有大影响,自已弄个绵球塞进去就行了,别塞太紧了,因为是引流,就是要把里边的炎症分秘物流出来,吃饭别塞进去食物就行了,所以塞个小一点绵球就行。
3、“两个小棉花球”,那里面包绕的就是牙髓失活剂,包绕棉球的目的就是防止外漏灼伤牙龈。
4、打开髓腔,放入一个棉球敞开引流(急性牙髓炎事)。一般两天后复诊。在打开的髓室里放入杀死神经的药物,暂封。通常使用甲醛甲酚或樟脑酚。
5、问题分析: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牙龈息肉经积极根管治疗后效果不佳,局部出血、肿胀反复出现,可能是局部炎症没有测定清除的原因。应积极配合药物抗炎、清热解毒和止血治疗,定期复查。
6、你好,你所说得 情况,是属于由于在抽神经治疗的时候,根管治疗术的器械刺激到牙齿的根尖组织,然后出现了急性的根尖周的反应,是可以引起相邻牙齿也出现类似的症状的,这个是不用担心,适当的服用些消炎药,很快就可以缓解的。
昨天牙齿做了根管治疗,开髓了并往里面塞了药和棉花,然后拿补牙材料封上...
1、正常的,塞药和棉花是用药让你里面感染发炎的牙神经完全腐烂,然后再去医生那里抽干净,这样牙神经抽掉以后才不会疼痛了。
2、您好,从您的描述来看,这样的情况,是做牙髓腔的准备哦,其目的是干髓,为补牙做准备。
3、你好,你现在情况是根管治疗过程中髓腔换药,是将有药物的棉花塞入牙洞,你现在看见线就是棉花,有药味可能是封的材料不紧造成的建议复诊重新封一下药物就可以,不然髓腔开放效果没有封起来好 。
4、根管治疗后,牙齿内部已经进行了清理和填充,因此封上的东西通常是用来保护牙齿和防止感染的。如果封的东西快磨没了,那么牙齿就可能会失去保护,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害,导致感染和其他口腔问题。
牙齿钻后医生往牙洞里塞的药棉花是什么药
封药(失活剂)也就是杀神经的药。一般是24-48小时后复诊。疼痛会持续24小时左右。如何怕疼吃一颗芬必得吧。。第2步看医生怎么做了。大体原则都是去除神经后消毒灭菌封药。后面就不疼了,。放心吧。
你好,你去补牙,医生在你的牙齿封了棉花,让你48小时取出,不然会有副作用,判断,应该是你的牙齿出现了牙髓感染,医生给你的牙齿做了牙髓失活治疗。
病情分析: 您好,你所说的应该是明胶海绵吧,这是止血用的,一般是会让组织吸收的,不需要特别的取出的。 指导意见: 如果不能确定的话建议你还是咨询一下为您操作的那位医生为好,这样安全一些。
医生白色东西的,是用来封要的,如果掉了,您最好在去补上,以免食物[_a***_]计入根管,导致再次感染。因为您的牙齿种有炎症,等炎症消除后才能补牙。
根管治疗最后一步,只用棉花填充牙洞正常吗
1、您好,棉花在补牙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是吸走唾液,再就是用棉花吸取药通过棉花的临时吸附作用把药物暂时性的房到牙齿里面进行暂封,并不是永久性的,请您放心。
2、肯定不是棉花啦, 做根管治疗前期消炎赛棉花没错, 但是最后都是噻无菌物质的,不可能是棉花,因为我做过这个。
3、一般是这样。你的牙是深龋,那么牙基本上是保不住了,需要进行根管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tndw.com/post/1167.html